■劳动报记者 邵未来
本报讯 疫情波及全球,对外贸企业而言,意味着巨大的压力。商务部联合中国信保开展的一项针对7000多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,疫情发生后,约有九成以上企业存在出运和收汇被迫推迟的情况。
视频会议、国际邮件,最近这段时间,上海纺织装饰有限公司的业务部门里,是一派忙碌的景象。作为一家以毛衫出口为核心业务的外贸公司,订单受到冲击,让业务部门经理们感到焦虑。和海外客户及时沟通、对现有产能进行评估,也为更长远的外贸业务发展制定规划。虽然艰难,但他们已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。
大量订单被延迟交期
“现在的订单大概只有原来的一半,许多都被取消或叫停了。”疫情来袭后,订单情况让人颇感无奈。
回忆起两个月前的情况,分管外贸业务的副总经理王伟仍记忆犹新。当时,春节假期刚过,疫情在国内影响较大,海外客户担心供应链出现问题,无法按时交货。“我们还第一时间和客户沟通情况,希望得到客户的理解。如今,情况反过来了。”
“2月份,我们在拼命跟客人证明‘我们很好’,不影响做生意。到了3月份,不停跟客人确认‘你们还好吗’,单还要继续下吗?还能收货吗?”网上的调侃成了现实,疫情的上半场和下半场,都被外贸企业赶上了。
据她透露,现阶段,不少客户都提出要求,减少产量,或者索性暂停生产,大量订单被延长期限,陷入僵局。
刚刚挂完电话的王伟,马上又要开一个视频会议。“现在海外的客户也都是居家办公,他们反馈时间很长,我们只好每天都盯着,保持和国外客人密切的联系,掌握一手信息便于及时应对。”因为时差的关系,半夜三更,她还伏在案头回复邮件,希望得到最快的答复。
类似的情况也困扰着几乎所有外贸企业。有一家民营外贸企业的负责人透露,企业订单量同比下降了九成。“本来春季是服装行业的旺季,没想到遇到疫情,虽然工厂复工,但是没单可做。”窘境之下,公司只能让员工轮休。“在服装行业,国内市场也趋于饱和,当前出口转内销没有太大的机会,只能先控制成本,等待机会了。”
逐步向自主设计进军
订单延迟、业务受困,疫情之下的外贸企业,也在寻找着机会。
纺织装饰公司分管毛衫业务的副总经理王蓓现在考虑的,不仅是如何最大程度减少订单损失的影响,还有疫情之后的订单和客户要如何维系。
如今,在日本、欧洲以及美国百货公司的货架上,纺织装饰的中高端毛衫产品因为自身特色,仅出口价格就达到了每件20美元以上,还广受欢迎。这给了她更多的启示。
“以往,我们的出口都是OEM模式,品牌方自己掌握核心技术、设计、开发新品以及销售渠道,我们只负责生产制造。疫情来袭,让我们对于传统制造有了再思考。依靠我们毛衫设计研发中心平台和资源,逐步向ODM模式转型,在提供传统外贸服务的基础上,我们还能对服装产品的原料、款型、编织组织进行局部或全部的自主开发,在云平台上为客户提供衍生产品和衍生设计的推送等增值服务。”王蓓说,这样的转型,是必然趋势。
“中国制造企业不应该只拥有单纯的生产能力,更应该充分参与和融入市场两端,对用户体验做出快速反应,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中更具竞争力。”她指出,短期来看,纺织服装出口由于欧美疫情造成市场需求萎缩,会损失1-2个季节的销售机会。“但是基于企业自身的革新发展和生产、研发能力,大客户黏性并没有因疫情受到影响。很多客户也明确表示,疫情之后,所有的订单还会继续,甚至增量。”
承接更多国际产能
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,今年前两个月,服装出口1122.6亿元,下降18.7%;纺织品962.3亿元,下降18.7%。疫情期间,纺织装饰公司的外贸订单少了,但其在埃塞俄比亚的毛衫工厂,却正如火如荼地加速推进中。
公司总经理李捷把这次疫情看作是一次“修炼内功”的机会。他说,“危机”意味着“危险”和“机遇”并存,订单骤减是危险,短暂的空窗期也给了企业及时修整、升级的机会。
在他看来,非洲是最具备未来纺织工业“原料基地+制造基地+销售基地”属性地区之一,埃塞俄比亚的毛衫工厂一旦投入运营后,将充分发挥当地廉价的土地、劳动力、电力资源等优势,提升毛衫产品的供应链布局和产能国际化。未来,这里出产的毛衫将成本更低,性价比更高。
抓住“一带一路”所带来的广阔市场,与沿线非洲国家进行深度合作,在生产制造行业承接更多的国际产能转移,将成为贸易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新机遇。
当前,外贸企业大都受到严重的冲击。但李捷说,纺织装饰要力争成为跌倒后第一个站起来的企业。这背后,当然需要企业自身具备竞争优势,不论是产品、还是供应链的各个环节。疫情之下,这家外贸公司已经将目光放到了更远的将来。